原標題:非遺傳承人的藝路繁花 盧仕華,1958年出生于廣南縣曙光鄉馬堡村委會花賽村,是廣南縣曙光鄉花賽村“弄婭歪”第七代傳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花賽村是世居壯族村寨,該村至今保留著歷久傳世的弄婭歪、手巾舞、洞經音樂以及傳統禮儀等原始古樸的壯族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6月9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琳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欄目,提及位于成都市青羊區光華大道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以下簡稱四川非遺館)內,有兩個非遺展覽不日將面向公眾開放。 四川非遺館是我國首個省級非遺保護研究和展
中新網西安1月4日電 (記者 梅鐿瀧)記者4日從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將于2023年1月14日(農歷臘月廿三)至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期間,組織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 據悉,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要求各地要支持與春節相關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面開展非遺傳承
原標題:陜西咸陽:“稅”力量守護非遺傳承 “生性冰雪姿,胸懷若曠谷,色形似蓮藕,風味告乃翁”。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清康熙進士溫義在《紀念堂遺稿》中以此詩贊美蓼花糖。其金黃的表皮、雪白的蜂窩狀糖心和酥脆香甜的口感
“圍爐煮茶”,成為時下備受青年追捧的社交方式。 不久前,“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需要青年人虛心學習、久久為功。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包括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
原標題:緬懷黃平縣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龍通珍老師 黃平縣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古歌代表性傳承人龍通珍老師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8日凌晨1:40分在貴陽去世,享年92歲。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內容包羅萬象,從宇
圖片來源網絡 非遺,非遺,非遺,這個詞,很多年前大家都已經落入耳根了,可是相信很多人也是一樣,非遺這個究竟是什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
原標題:面塑非遺傳承人陳中前:非遺歷久彌新 傳承綿延不絕 非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工藝,更是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歷史,非遺的內涵與精神才是薪火永傳的根基。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認識一位非遺傳承人陳中前,他用半生的面塑手藝融入時代特色與時代精神,讓非遺工藝技術
孫德娜(右)和愛人歐陽奇共同討論創作。王昊陽攝 中新網景德鎮2月17日電題:走近景德鎮非遺傳承人:傳統藝術融入現代生活 記者王昊陽 初春,微寒。景德鎮市昌江區大美至尚陶瓷文化創意公司二樓的一間工作室內,空氣中流淌著舒緩的音樂,孫德娜靜坐工作臺前,手持畫筆,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