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最憶是宜昌”為主題的三峽非遺旅游周在宜昌市點軍區拉開帷幕,作為第十二屆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系列活動之一,此次活動不僅向世人展示了極具宜昌特色的文化饕餮盛宴,更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邁出了創新式的一步,讓非遺文化走向大眾視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老且極具生命的地域性文化記憶,在幾千年歲月的打磨下,逐步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們一代代先輩,將炎黃血脈凝結其中,傳承至今。如何傳承好、弘揚好、發展好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非遺瑰寶,讓非遺“不遺憾”,擺脫生存之困、斷層之困、保護之困,讓非遺從“孤芳自賞”華麗轉身為“群芳爭艷”,并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久久為功。
非遺傳承,就是要跳出因循守舊的思維,在保留非遺本味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型創作,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此前,宮廷劇《延禧攻略》火爆熒幕,劇中娘娘頭上的繡花飾品以小巧精致的外觀走進大眾視野,而繡花正是來自繡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他在堅持傳統工藝的前提下,將宮廷繡花創新為乖萌俏皮的動物造型,讓繡花工藝枯木逢春,老樹發新芽。文化創新并不是按照現今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去全面“改裝”非遺文化,而是幫助這些文化進行創新型轉化和發展,不斷地去迎合當代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迎合,從而不被時代邊緣化,讓非遺文化能“活”的下來、傳得出去。
非遺之所以珍貴、稀有,歸根結底是文化傳承人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精雕細刻下的匠人精神。“東方雕塑廠”創辦人——陳淑珍,每一次的下刀都追求極致,塑造了諸多栩栩如生,帶有濃郁鄉土風情的人物形象,用匠心給每一團泥巴注入了生命。所謂匠心,不是偶發的靈感迸發,也不是空有情懷的號召,它的前提是堅守與專注之道。正是一位位同陳淑珍一樣,追求極致的“非遺人”日復一日地精雕細琢,才讓“泥香”飄落全國各地,飄入千家萬戶。
挖掘市場,打造傳承生態圈。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市場的保駕護航。大多非遺技藝傳承人,沉寂于技藝的精雕細琢,因創造不出經濟價值,面臨后繼無人、瀕臨消失的窘境。打開市場,做到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才是順時代之舉。例如花西子同心鎖口紅,將雕塑技藝運用于化妝產品,打破傳統口紅在造型的束縛,迎合了萬千女性的審美;又如當前在火爆全網的漢服,運用“互聯網+非遺”,迎合了年輕人喜好,經常出現“秒上架、秒脫銷”的盛況。加強文化和商業的有機融合,讓非遺文化創造出經濟價值,并逐步培養起消費市場,將數量龐大的網絡消費者變成非遺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形成良好的非遺文化生態圈,讓非遺產品開出經濟之花。
發展并傳承好非遺文化,必須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找到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速公路”,規避文化傳承“路障”,規避非遺式“非常遺憾”,為非遺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助力非遺“活態”傳承!
稿源:荊楚網
周承澤(宜昌點軍區)
作者/來源:荊楚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