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千百年來,
它們未曾改變。
改變的,
不過是時代,以及我們的生活。
粵劇、剪紙、竹編……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然被稱為“遺產”,那就意味著它當中蘊含著無法以金錢估量的價值。文化,是文明之“根”,如同社會的靈魂,若文化蕩然無存,失去積淀的生活再繁華也不過是空有其表,生命也將了無生趣。
如今,我們社會日新月異,尤其是繁華的城市之中,很多“非遺”的文化傳承本身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環境,以至于烙印在它們身上的時代特征也漸漸模糊,許多也就成為了老一輩人才有的記憶。因此,讓文化在時代的更迭中得到薪火相傳,才是讓文化得以留存和發展的根本。那么,就必須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機會去培育,讓新生代去接觸、感知和喜愛。而當中,最好的場景莫過于旅游了。
讓旅游更有文化
傳統的文化很多依然保留在鄉鎮、農村之中,繁華的大城市即使極力保護,也始終無法起到“星火燎原”的效果。但當“非遺文化”融入于各種形式的旅游場景當中時,它便擁有了新的發展土壤和環境,得以更大范圍地與更多的人接觸。
人們在那些旅游場景中寓樂于游,認識“非遺”,感知“非遺”的魅力,并且樂于接受、欣賞這些原本就來源于我們生活、但又似乎已經遠離了我們生活的東西。
比如去到龍門藍田鄉,去感受惠州唯一的少數民俗——瑤族別具特色的美食、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看藝人們把手中幾十根不同顏色的細線,靈活地編織成擁有許多不同圖案并帶有吉祥寓意的“帶仔”,觀看精彩的瑤族特色活動舞火狗,感受濃濃的瑤鄉氛圍。
又比如在惠東巽寮灣一帶,每年的重要節日,尤其是媽祖誕辰,當地的漁民便唱起漁歌,跳起船舞,浩浩蕩蕩地慶祝、祈福、祭祀。這樣的場面萬人空巷。即便你是個外地人,看到如此熱鬧,也會感到震撼吧。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類,分別是: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前面說的粵劇、剪紙、竹編等等都分別屬于不同的類別,它們屬于單個特定的文化個體或者說民俗元素,它們的存在需要更具體的場景。那么,把它們融入在一些旅游活動當中,充當活動環節,也是不錯的展現方式。尤其對于年輕人以及新生代的孩子們,在體驗、觀摩中體會這些文化形式的趣味性和藝術性,更易于接受。“改變傳統的被動式旅游經營方式,非遺文化變成可觀賞、可體驗、可購買,集藝術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的新型旅游產品。”它們讓旅游的深度得到更深的挖掘,也讓旅游的玩法更加豐富,和擁有更多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總而言之,無論是自然觀光還是人文景觀,當旅游借助于當地人文歷史積淀,再具體地都把“非遺”文化整合其中,挖掘出更多的趣味甚至玩法。讓我們的旅游過程,能夠更深層次、多維度地感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不至于枯燥而如同走馬觀花。
讓度假更多玩法
當非遺與旅游實現融合后,多元化的旅游體驗、全齡段的有趣玩法便應運而生。
在今年的五月份,地派溫泉舉辦了“地派竹香節”,圍繞龍門當地悠久而深厚的竹文化,把竹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度假產品中,現場不僅邀請龍門當地有著幾十年經驗的竹編老藝人廖伯現場制作竹編制品。許多游客表示,當看到各色各樣的竹編生活用具時,兒時生活的一些回憶便歷歷在目。而當孩子們看到廖伯用竹篾簡單幾步便制作出活靈活現的可愛小動物時,孩子們更是驚喜萬分。這樣的場景,讓原本已經在現代生活中式微已久的竹編技藝,重新活發了新生。
不僅如此,地派溫泉酒店還設置了竹編手繪環節,每一位參與活動的小朋友都可以獲得一只現成的竹箕,他們點染水彩,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繪出一幅幅色彩鮮艷、充滿童趣的畫作。那些自己親手繪制的竹箕畫作,便成了此次度假旅程最有意義的紀念品。比起把畫作繪制在紙張上,竹箕作畫不僅大大增加了趣味性和好奇心,還為傳統的竹編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這里可以看出,原本只是想來泡溫泉、玩水、品嘗美食的旅程,當增添了竹編非遺項目后,度假顯得更有文化深度,玩法也更加多元化,同時還盡可能地照顧每一個年齡段的度假需求,又能從中把傳統文化推廣開來,獲得更多人,尤其是新生代的認可和喜歡。而在母親節時,地派溫泉又結合母親節推出“我和媽媽一起畫竹編”環節,讓竹編手繪更具節日意義,這個活動也受到了媽媽和孩子們的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今,在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和大力推廣下,全國各地景區都開展“非遺進景區”的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與旅游的融合中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其實,風景與文化,娛樂與參與,就像紅花與綠葉,互相襯托,相互成就。非遺并不是文化的全部,它只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傳承文化,任重道遠。
下一篇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