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威涼州區非遺文化有“聲”有“色”
武威涼州區非遺文化有“聲”有“色”
涼州攻鼓子
截至2022年12月,武威市涼州區已公布6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9項、市級41項、區級11項;擁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10人,市區級傳承人121人。涼州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承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保護傳承機制,非遺保護名錄體系逐步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得到了有效保護,非遺傳承基地規模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步實現了創新發展。
目前,涼州區積極爭取國家級非遺項目涼州寶卷、瀕危劇種涼州半臺戲保護資金63.9萬元;申報2023年涼州攻鼓子專項保護資金72萬元。落實傳承人補助經費23.25萬元,為全區非遺保護工作注入了活力。累計培訓傳承人70多人次,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技藝,推動了非遺人才梯隊建設。開展搶救性保護,錄制賢孝藝人視頻專輯15小時。開展非遺資源普查,挖掘整理非遺線索20條,申報市級非遺項目18項,整理申報省級非遺頂目9項。完成非遺保護成果《涼州賢孝和涼州寶卷》書稿,已提交出版社審核出版。
策劃“守藝涼州”新春特別節目10期,全方位展示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涼州皮影戲等10位傳承人風采。利用“冬奧過大年 春綠玉門關”2022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平臺,推出非遺短視頻42期。涼州青銅器鑄造技藝、涼州臉譜、涼州結繩、涼州秸稈畫等6個項目受邀參加全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展演活動。組織涼州刻字、涼州秸稈畫等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參加“2022甘肅鄉村旅游樂享金秋推廣發布活動”“5·19”中國旅游日產品推介會等各類展示活動。組織涼州半臺戲開展公益性演出100余場,真正讓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景區、進企業,讓群眾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涼州賢孝自編唱段《涼州文化名城美名揚》入圍安徽省2022“界首杯”優秀曲藝作品。涼州區文化館編排的廣場舞《涼州攻鼓子》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雒煥素 文/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