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至28日,中東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活動在贛州舉行。活動旨在加強中東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互鑒,提升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整體建設水平。
此次活動充分展示了我省近年來非遺保護成果。活動期間,來自中東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非遺保護工作者觀看了我省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贛州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及全省非遺保護成果展、江西傳統工藝類非遺集市展等。嘉賓和代表紛紛表示:江西的非遺保護工作做得扎實,經驗值得借鑒。
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非遺保護工作成績斐然。全省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項、省級560項、市級1114項、縣級255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0人、省級478人、市級1612人、縣級2117人。設立了一大批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研究基地、傳播基地和傳承基地。
文章來源:江西日報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