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12月17日電 (劉小紅)2022中國非遺面食大會正在進行。中國面食界數名“大咖”17日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方式,在中國非遺面食發展傳承峰會上,共同探討中國非遺面食發展傳承之路。
美團華北區公共事務總監楊建偉表示,2020年至2021年進入TOP200的熱門面食品類有蘭州拉面、餃子、重慶小面、杭州小籠包、牛肉面等。2021年,“面食類”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較2020年整體增幅為11%。
“近3年,面食類門店總量持續增加,連鎖品牌商戶數(3家及以上)逐年增加。”楊建偉認為,非遺面食走出去的基礎是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從非遺手藝到產業化發展,守正與創新是非遺傳承人需要平衡的課題。
今年被授予“中國年饃之鄉”的山西霍州,賦予年饃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非遺的霍州年饃,是霍州乃至山西的特殊文化符號。”霍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史澎介紹,目前,霍州從事年饃生產加工的作坊、企業有120家,2021年年饃產量1200萬公斤,產值近億元人民幣。
在中國餐飲市場,面食類別繁多,品牌林立,如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面等,不僅門店遍布中國多個省份,更因獨特的東方風味享譽海外。
當天,中國面食行業非遺項目代表圍繞非遺面食產業化發展路徑與實踐進行經驗分享。
在中國8個省份擁有130余家分店的山西順溜削面董事長鄭宇,在活動現場分享了“順溜”17年的發展史。“過去三年,讓我堅信順溜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快速產業化、連鎖化、標準化,實現規模化和品牌化。”
由一碗面延伸發展到品牌培育、連鎖經營、科研開發、技術培訓、生產加工為一體的蘭州牛肉面產業,快速開拓市場。蘭州牛肉面第四代傳人馬文斌說:“蘭州牛肉面正在實現線上拓展與線下實體經濟、歷史傳承與開拓創新、特色美食與文化旅游相融合。”
陜西春發芽董事長楊忠良認為,對于非遺面食企業來講,堅守傳統的制作工藝與烹飪技法,保持傳統面食文化特色與品質,是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必經之路。(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上一篇
下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