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早報 記者張小海
提起濰坊,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恐怕就是風箏了。作為世界風箏之都,濰坊擁有兩千多年的風箏制作歷史,是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享譽中外。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濰坊風箏不僅是一種娛樂玩具,更是一種藝術品和文化符號,走出國門濰坊風箏:從民俗到非遺,這個城市讓風箏飛向了世界,走向世界。
記者在濰坊市寒亭區的一家風箏工作室看到,這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風箏,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串式風箏、板式風箏、立體風箏、動態風箏等。這些風箏的題材非常廣泛,包括人物、飛禽、魚蝦、文玩器物、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等等。這些風箏都是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親手制作的。郭洪利出生于一個風箏世家,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扎制風箏的技藝。“小時候沒有什么玩具,就是自己扎風箏玩。”郭洪利說,他對風箏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感情。
郭洪利告訴記者,他堅持傳承和創新濰坊傳統風箏的技法和特色。他選材講究,只用生長五年以上的竹子做骨架;他造型優美,用“竹條即線條”的理念設計扎制;他扎糊精巧,用中國傳統建筑中運用的榫卯結構減少竹線互搭交錯點;他形象生動,用工筆繪畫的技法描繪出細致的紋理和色彩;他起飛靈活,用力學原理調整好平衡和穩定性。郭洪利還不斷挑戰扎制極限,曾成功扎制了一只只有1元硬幣大小的沙燕風箏和一只瓜子大小的金魚風箏,并成功放飛。
郭洪利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并被文化和旅游部選為“歡樂春節”外事禮品發往170多個駐外機構。他還與國際知名品牌諾基亞、匹克等合作推出了融合了風箏元素的產品。“我希望通過這些合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濰坊風箏。”郭洪利說。
除了郭洪利,濰坊還有許多優秀的風箏藝人和企業,在傳承和發展濰坊風箏方面做出了貢獻。據了解,目前濰坊市有從事各類風箏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200余家,年產值達2億元以上。其中7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濰坊市還每年舉辦國際風箏節等活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張建軍表示,濰坊市將繼續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支持優秀傳承人開展創新活動,推動非遺與現代文化、旅游、教育等領域融合發展。同時,將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加大對非遺項目的宣傳推廣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濰坊非遺文化。
新世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竣工新世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竣工,嘉賓簽到處。新世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陳設的展板。新世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竣工典禮現場,與會人員認真聆聽。
設計文化館非遺展廳,就是設計一個讓這些文化瑰寶得以生動展現的空間,讓它們能夠“自己說話”。文化館非遺展廳的設計,其核心意義在于傳承與創新。設計文化館非遺展廳,首先要以人為本,考慮觀眾的體驗。文化館非遺展廳的設計,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世界遺產是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突出而典型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對地球環境演變和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記錄、保存、啟示和傳承作用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目前,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自然遺產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