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走紅網絡,年輕人怎么愛上傳統(tǒng)文化
興起于明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瑯,被縮小成手機殼上的時尚紋樣;苗族姑娘的刺繡,繡在了年輕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響徹南北……寶貴的文化遺產正通過互聯(lián)網走到民眾身邊。
據(jù)快手官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該平臺每3秒就誕生1條與非遺文化相關的視頻。2018年,有252萬用戶發(fā)布非遺內容,超過六成生產者是90后。非遺文化通過網絡媒介碎片化傳播,不但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也還原了非遺技藝中的精華和本真。
無論是馥郁芳香的紹興黃酒、酥脆美味的驢肉火燒,還是味淡而鮮的金華火腿、脆嫩爽口的涪陵榨菜,又或是酸辣鮮爽的螺螄粉、料重味醇的羊肉泡饃,這些極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的非遺美食一直都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點滴,被一代代傳承著。
螺螄粉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李子柒制作螺螄粉的視頻背后,找材料、做測評往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李子柒分享考察和制作過程時說,她去柳州吃了不下20家螺螄粉店,也和當?shù)氐姆沁z老手藝人交流。有網友說,李子柒的視頻“蘊藏著對生命與世界的思考,讓我們離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生活越來越近”。
國潮出道,愛上最美中國風
截至目前,抖音平臺#我要笑出“國粹范”#話題下共發(fā)布了9.1萬個視頻,播放量達26.3億次。這個龐大的數(shù)字背后,是無數(shù)80后、90后、00后網友對非遺文化、東方美學的流連忘返。
京劇演員王夢婷從7歲開始接觸京劇,到現(xiàn)在已有23年時間。她主演了新編劇目《惜·姣》《大宅門》,傳統(tǒng)劇目《紅娘》《霍小玉》等,她說,走進劇場大門,換上水衣子開始扮戲的那一刻,是特別有儀式感的。
喜歡新鮮事物的王夢婷常在視頻社交平臺上將京劇的唱腔、表演、知識趣味化地展現(xiàn)出來。比如京劇的手勢很講究,她就拍成剪影的效果,便于大家了解和接受;大家對京劇中人物的妝容感興趣,她就直播揭秘如何化妝、卸妝。
一些粉絲表示,因為王夢婷喜歡上了京劇,甚至走進梨園聽戲。“京劇演員的成就感就在于觀眾的認可和認識,要想成為偶像必須先是實力派。希望更多人了解京劇的美。”王夢婷說。
一把油紙傘,撐開是煙雨朦朧,合上便是晴空萬里。林弦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穿漢服撐著油紙傘的照片。她說自己買過幾把定制的油紙傘,可以在上面寫下喜歡的詩詞、畫上水墨畫。一把傘除了擋風遮雨,也可以有很多美好的寓意,像團圓、平安、恩愛、節(jié)節(jié)高升等。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陽油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介紹,油紙傘的取材來自生長6年以上的竹子,前前后后要經歷100多道工序。“慢工才能出細活兒,傘的工藝經得起琢磨,才更能讓年輕人體會到傳統(tǒng)工藝的美感”。
這兩年,聞士善還在網上開起了直播教學,為感興趣的人講解油紙傘的制作。他希望有年輕人可以繼承自己的手藝,“如果沒有的話,多讓他們了解油紙傘的工藝、歷史也是好的。”
年輕人為非遺傳承增加無限可能
“每個包包都那么精致,好喜歡啊。”視頻里的編織品吸引了小影的注意力。經過去莧、開劈和染色、搓絞、在模具上編織等步驟,由一只黃草編織的拎包就完成了。
黃草是生長在上海市嘉定區(qū)徐行鎮(zhèn)的一種植物,利用黃草進行編織的技藝被稱為徐行草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徐行小學,師生共同學習徐行草編,盡情發(fā)揮想象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編織出精致的擺件、綴有花紋圖案的拎包、杯墊、拖鞋等。讓非遺從紙上名錄中活起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打開年輕人對非遺的想象空間。徐行小學老師陳偉說,真正了解徐行草編的歷史故事,對家鄉(xiāng)物產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這里,徐行草編不僅是一項傳統(tǒng)手工藝,更成了學生們的精神財富。學生們的草編作品中沉淀著靜心、細心、耐心、恒心的品質,以及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堅韌不拔的精神。
在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中,年輕人為其增加了無限可能。通過學習徐行草編,學生杜夢潔獲得了上海市“我是非遺傳習人”的稱號,參加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作為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十佳傳習基地,學校“草編之旅”被列為全市中小學生暑期實踐項目,已接待約1.5萬名對徐行草編感興趣的學生和家長。
徐行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俞建明希望學生在這項非遺手藝中找到文化之根。“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靠的不僅是先進的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更要依靠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只有根基穩(wěn)了,枝干才能茁壯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上一篇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shù)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xiàn)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zhèn)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jié)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zhèn)通過咖啡節(jié)實現(xiàn)了“華僑記憶-社區(qū)參與-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tǒng)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xiāng)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tài)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jié)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jù)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jié)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