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北京廣播電視臺和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在北京舉行啟動儀式,雙方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攜手籌備拍攝、制作、播出大型優秀傳統文化非遺節目《傳承進行時》。
北京衛視頻道中心邵晶主任介紹,從《傳承者》到《非凡匠心》,從《上新了·故宮》到《遇見天壇》,從《了不起的長城》到《我在頤和園等你》,從《最美中軸線》到《書畫里的中國》,再到《博物館之城》,北京衛視的“國潮”文化品牌矩陣,成績斐然。這是一種文化的“雙向奔赴”,一邊是歷史的悠久,一邊是時代的創新;一邊是文化的深邃,一邊是創造的新奇;一邊是傳統的厚重,一邊是節目的靈活,相得益彰。
這次北京廣播電視臺和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聯合策劃并籌備拍攝、制作、播出的大型非遺節目《傳承進行時》,將與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一道,從數據庫中提取超百項非遺傳承,找尋中國的百位獨家非遺技藝的傳承人,遍尋中華之能工巧匠,文曲雅藝,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探索千年國潮寶藏。
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蔣安祥院長說:“五千年的文化滋養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如今要講好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吸引觀眾,要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傳播方式上的創新必不可少。近年來,歐亞科學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還相繼成立了陶生源作品研究院、數字文化實驗室、家庭教育實驗室和香云紗文化實驗室。”
據悉,這次《傳承進行時》的表現形式,不僅是一種常規的文化載體,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認識和體驗中華優秀文化與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新型媒介。該項目將借助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應用化建模,并上傳到云端,整合空間、數字人等web3.0技術,構建基于傳統文化文藝、歷史、藝術、非遺等多元的舞臺及虛擬空間場景,實現“線上化”“空間感”“數字人與真人虛實結合”,開創國內首檔非遺文化Web3.0沉浸式晚會。活化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愛上傳統文化。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杰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