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木偶,聽川劇,品非遺美食,體驗漆藝、蜀錦、羌族刺繡、藏文書法……日前,由四川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天府根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暨四川省黃河流域非遺展”在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簡稱“四川省非遺館”)開幕。展覽迎來了一批千古傳承、魅力無窮的璀璨瑰寶,觀者如潮。同時,四川省非遺館常態化活態化的展覽模式正式開啟,市民和游客多了一個觀看傳統文化的殿堂。觀眾參觀四川省非遺館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好看好吃兩大展覽火爆登場進入展館內,只見色彩變化多樣,布局錯落有致,展陳內容與傳統藝術完美融合,非遺傳承人的活態展示更是深深地感染了現場觀眾,使人不自覺地融入其中。精選的四川21個市(州)200余項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近2000件非遺作品悉數到場,120位非遺傳承人在現場動態展演,一展四川非遺的傳奇技藝、非遺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以及特色鮮明的民族風情。另一邊,以若爾蓋、阿壩、紅原、松潘、石渠等為核心的四川省黃河流域非遺展,集中展示了流域內十大門類60余個非遺項目200余件展品,生動揭示各民族和諧共生、融合發展的文化生態、文化特征以及黃河流域非遺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根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非遺展首次推出“四川非遺詞典”。據展館工作人員介紹,此舉為獨創,通過線上線下的“非遺詞典”,向公眾普及非遺十大類別及每個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歷史淵源、傳承故事、代表性作品,增進觀眾對參展非遺項目的了解。邊走邊看、邊看邊學,現場觀眾紛紛表示,實物展示與動態展演、現場傳承與網絡傳播相結合的創新形式,生動形象又專業,展示了四川非遺的多姿多彩。展覽現場同步開展了“天府旅游美食薈”活動。頂著烈日,觀眾現場品嘗購買,深度體驗天府美食的“料之奇”“技之巧”“味之美”與“傳之廣”。在非遺電商長廊里,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非遺創新特色產品,還可通過非遺網店“二維碼墻”掃碼進店直接下單。在這里,非遺不僅“看得見”“學得到”,還能“帶得走”,真正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巧心獨具非遺服裝迎來滿堂彩青果領、蜀錦兜巾、手工流蘇、隱形褶拉鏈……在兩大非遺展的探展直播中,馬戀、王丹兩位金牌講解員身著定制服裝,隨著鏡頭,與非遺傳承人一起,將四川非遺故事娓娓道來。全新上線的非遺講解員服裝一亮相就引來滿堂喝彩,成為展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由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荷美匯——中國西部高級定制中心、北京服裝學院攜手定制的非遺講解員服裝可謂匠心獨具,為了展現講解員端莊大方的儀態,同時又兼顧展館整體設計和個性化非遺元素的提煉,設計師在女性講解員服裝中使用了象征典雅氣質的青果領設計,衣領和扣子使用極具四川代表性的非遺織物——蜀錦,在扣子上還設計了一束手工流蘇,讓整體服裝更加富有人文氣息。男性講解員服裝則整體采用中式設計風格,在立領的基礎上設計了交領右衽,衣領拉扣處設計了長流蘇掛墜,蜀錦織物為“壽字鳳鳥紋”,取其吉祥如意、龍鳳呈祥的美好寓意。講解員身上的服裝與展館內的非遺展品輝映成趣。細心的觀眾發現了設計之美,連連贊嘆:“遙遙相望,像是千百年來凝聚了幾代人心血的非遺技藝的互相對話。”“非遺+網絡”將發揮更大效力。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四川將著力培育“線上非遺”“云游非遺”新業態,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非遺生活增加新供給。爭創一流常態化推進非遺展覽開展以來,四川省非遺館頻繁接到參觀預約,盛夏的四川迎來了一波“非遺熱”。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群眾,更好地開展非遺科普,四川省非遺館正在積極謀劃一系列常態化方案。如設立市州非遺主題月活動輪值機制、常態化舉辦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承和健康養生活動等。辦非遺常態展,四川底氣十足。記者了解到,四川省非遺館是四川省非遺資源和非遺保護傳承實踐集中展示的主平臺和總陣地,也是四川省非遺保護理論研究、研學旅游、產業孵化等重要專業場館。該館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含4個專業展廳及非遺檔案館、IDC數據中心、研培教室、非遺劇場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館內設有多功能放映廳、教學培訓室、閱覽室、文創區等研學交流體驗空間。據介紹,非遺館目前已形成以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戲劇、傳統曲藝、傳統舞蹈、民間文學、傳統醫學、傳統體育游藝競技十大類別的各級代表性傳承人代表作品萬余件套和450TB非遺數字資源,已構成生產生活各領域獨具特色的展藏品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動態展演隊伍。“未來,我們將構建非遺館基本陳列、臨時展覽與主題活動為主的展示體驗體系,全面夯實提升非遺館常態化職能,使之成為我省重要的文化地標和優秀傳統文化殿堂,讓四川文旅名揚天下、享譽全球。”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琳說。
2022年7月26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常態化活態化展示四川多彩非遺》
責編:陳曉悅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
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1、題目: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以上就是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